1、單梁式架橋機
單梁式架橋機的吊臂為一箱形梁,向前懸伸,在其前端有一能折疊的立柱(由左右兩腳桿組成)。這種架橋機可在空載狀況下自行進入橋位,再將前立柱伸直,支在前方橋墩上。當所架梁片(或整梁)沿吊臂移動時,吊臂挨近簡支梁狀況。
架橋時,單梁式架橋機須先將梁片使用特制龍門吊機從鐵路平板車上轉移到特制運梁車上,再將此運梁車和架橋機后端對位,用行進在架橋機吊臂上的兩臺吊梁小車將梁片吊起,沿吊臂前行,抵達橋位落梁。為習慣曲線架橋,單梁式架橋機的吊臂能在水平面內(nèi)作少數(shù)搖擺。梁片就位辦法與雙懸臂式架橋機所用辦法相同(移梁或撥道)。單梁式架橋機的長處是:撤銷平衡重,不再需要機車頂推,喂梁不需橋頭岔線,機械化程度進步,安全性能有所改善。
2、雙梁式架橋機
雙梁式架橋機吊臂是由左右兩條箱梁組成,兩梁貫通機身并向前后端伸出。在兩端都有各由兩腿桿組成的折疊立柱。橫跨兩條箱梁有兩臺桁車,能沿吊臂縱向行進。吊梁小車置于桁車上,能沿桁車橫向行進。 提梁機待架的梁片(或整梁)可用鐵路平板車直接送到架橋機的后臂之下,用吊梁小車起吊后,憑桁車前移,再以吊梁小車橫移,然后落梁就位。架梁之后要立即鋪軌,架橋機才干持續(xù)向前作業(yè)。后兩種架橋機一般都能將預先組裝好的軌排吊裝就位,使架梁作業(yè)不會因鋪軌而造成延誤。
雙懸臂式架橋機蘇聯(lián)運用較早,1948年引入時,其前后臂都用鋼板梁,吊重有45噸和80噸兩種。50年代將雙臂改為構架,吊重發(fā)展到130噸。這類架橋機不能自行,需用機車頂推。其前臂用來吊梁,后臂吊平衡重,前后臂都不能在水平面內(nèi)搖擺。